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
乾脆不要設計畫,
就不會有這個問題,對吧?
/
計畫,聽起來是積極正面的字眼。
對處事較隨性的我而言,
只會見光死。
最討厭擬定計畫,
尤其是長期計畫和人生計畫,
對我而言,寫出來的內容,
都是抽象而難以具體化。
就像一些勵志書告訴我們:
「想想十年後的模樣。」
/
剛開始聽,覺得非常心動,
努力思考一番,答案是:
一。片。空。白。
挖出以前的夢想,
頂多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科學家,
或者作家而已。
換句話說:長期目標,
只有一個方向性或原則性。
/
那短期計畫呢?
有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問題。
舉日目標為例:
一些時間管理的書,
告訴我們要預估工作的時間,
要安排輕重緩急,
然後填到我們的行事曆。
能夠清楚自己的進度,
又能有邏輯性地安排工作,
聽起來很心動。
感覺按照這套邏輯,
就能擺脫拖延症,
贏得主管和同事的愛(?)。
/
曾用了一年,發現有兩個問題:
1.實際和預估的時間,不是差太多,
不然就是漏記,最後果斷不用。
(有種被束縛的感覺)
2.我們跟別人的輕重緩急,
不一定一樣。
甚至優先順序的決定權,
大多落在主管手上。
(畢竟位階比我們高)
常遇到插件,
也就是現在的工作還沒做完,
主管又加工作給我們。
換句話說:事情永遠做不完。
/
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
乾脆不要設計畫,
就不會有這個問題,對吧?
之前學生時代,
沒設什麼讀書計畫,
還是畢業啦。
為什麼現在一定要計畫不可?
甚至還有進階版:
PDCA?(計畫、執行、檢查和改善)
每次看到這些字眼,
就覺得是老生常談,
又做不到的方法。
我果然不適合戰戰兢兢的方式,
還是把它當作美麗的神話吧。
/
後來想想,
我忽略一個學生時代跟現在的差異:
學生時代,即使孤軍奮戰,
只要付出大量時間,都能完成,
頂多成績比較差而已。
(除非想推四大研究所或想拿書卷獎)
現在,工作的成效,
影響大家對我們的觀感。
尤其是牽涉到不同部門,
甚至是上級單位對部門的評價。
(就像老大的老大)
做不好,直接衝擊到的是自己。
尤其是單位的查核,(有點像考試)
有缺失的話,我們就要改善,
做地越差,要改地就越多。
/
那麼,做地越好,
這樣就不用做那麼多啦?
想做地越好,考量的細節變多,
結果工作量也變多。
換句話說:
工作量只會增加,不會減少。
工作一忙,做事情就容易心急。
一心急,就做不好。
錯誤百出,被前輩狂退件。
不然就是想做好,
結果細項太多,不是忘記,
就是覺得困難重重,最後不斷拖延。
然後被主管問起進度時,
只能乾笑說:哦…我還沒做完。
甚至被前輩狂唸,唸到耳根快長繭。
(千萬不能說沒做)
媽呀,超想找洞鑽進去。
/
不想落入惡性循環,
需要有工具告訴我:
我要做什麼?有哪些?
什麼時候要完成?等等
(想想閃閃發光的5W1H,
現在還是覺得理想化。)
之前的經驗告訴我:
不要擬定完美的計畫。
後來想想,哦乾,
這就是計畫啊。
/
只是現在的做法更簡化:
每天早上擬定計畫,
排定自己要做什麼。
如果沒排計畫,
完全就是free style。
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
結果每一件事的進度都不多,
甚至工作亂七八糟,
自己也心浮氣躁,
主管雞飛狗跳。(?
就像寫小說沒打大綱,
想到什麼打什麼。
要修稿的時候,
痛苦萬分。(個人慘痛經驗)
從中明白:
制定隨時可調整和可行的計畫,
能幫助自己精神和心力投入
要做的事情上。
/
目前只能做到日計畫,
沒有「週計畫」和「月計畫」。
每次要做週計畫,
就發現自己進度,
不斷被突發事件拖延,
看著心酸,最後果斷放棄。
只是,沒有週計畫,
很難延伸其他更長期的計畫。
以一整年來看,
搞不好目前優先的任務,
後來有更重要的任務。
以上綜合為三個議題:
1.如何制定可調整的計畫?
2.如何評估優先順序?
(非輕重緩急)
3.如何加入截止期限於計畫裡,
並達到督促自己的效果?
(不斷逾期,就果斷放棄(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