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1了解組織與處境
組織應決定目的及策略有關的內外部議題,並監測和審查其相關資訊,達成預期結果。
內部議題:組織價值、文化知識
外部議題:法律、科技或社會等。
議題考量:正負面因素與狀況
4.2了解利益團體的需求與期望
組織需決定以下兩件事,並監控與審查相關資訊
(1)跟品質管理系統有關的利益團體。
(2)上述利益團體對品質系統之要求。
利益團體 要求
顧客 品質、費用、時間
業主/股東 永續獲利、透明化
員工 工作環境、保障等
供應商 互惠與連續性
社會 安全、法令與規範
4.3決定品質管理系統的範圍
決定界限與適用性,適用者,應實施ISO9001要求,並文件化。
不適用者,應提出理由,方可不用實施。
例如:純製造端,不適用設計及開發規定。
應參考以下三項來決定範圍:
(1)條文4.1 內外部議題
(2)條文4.2 相關利益團體之要求
(3)組織之產品與服務
4.4品質管理系統和其流程(烏龜圖)
4.4.1建立、實施、維持並持續改善流程與相互作用,
應包含下述項目:
1.Plan:
(1)決定流程要求之輸入與預期之輸出
(2)決定流程順序與相互關係
(3)決定與應用允收準則及方法(含監控、量測與績效指標)
→確保流程有效運作與管制
(4)決定資源與確保資源可用
(5)指派權責人員
2.Do
處理風險和機會(6.1)
3.Check
評估流程與實施之變更,確保達到預期效果。
4.Act
改善流程及管理系統
簡略為以下四步驟:
輸入、輸出→處理與過程相關的風險→確認風險優先順序→管制措施
4.4.2對於需要之範圍,應維持與留存文件化資訊。(不侷限紙本)
維持文件→支持流程運作
留存文件→確認流程執行
5.1.1
最高管理者(例如:廠區負責人、老闆),藉由以下項目,展現領導與承諾。
(1)為品質系統有效性負責
(2)品質政策與目標,能兼融策略方向和處境
(3)要求已整合到組織之營運流程,例如:將製程與採購等整合,以利達成品質第一之目標。
(4)促進流程導向與風險為主之思維
(5)確保所需資源適切(至少達到整體60分)
(6)有效溝通與符合要求之重要性
(7)確保達成預期效果
(8)結合、指導和支援有貢獻者
(9)促進改善
(10)支持其他相關管理角色,展現他們的領導力。
營運:使組織能生存之活動(無論公立、私營、營利或非營利均屬於之)
5.1.2客戶導向
確認滿足顧客要求和適用法規
鑑別與處理以下之風險和機會(產品與服務之符合性、提升顧客滿意能力)
專注於維持提高顧客滿意
個人理解:
專注提高顧客滿意度→鑑別風險、處理機會(化風險為機會)→滿足顧客要求與適用法規
由最高管理者建立品質政策
5.2.1建立品質政策之優點
(1)適用組織目的與處境,並支援策略方針
(2)滿足要求和持續改善之承諾
5.2.2建立品質政策之要求
(1)文件化 (2)溝通、了解並應用(3)適用相關利益團體
5.3組織的角色、職責和權限
最高管理者應委派責任和權力,達成以下目標:
(1)確認品質管理系統符合ISO9001
(2)確認流程實現預期產出
(3)向最高管理者報告績效與改善機會(10.1)
(4)確認促進顧客導向
(5)品質管理系統實施變更時,確認系統完整性。
例如:增加工廠課,考慮排程、設計需求與顧客要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