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終結低等勤奮,
麥肯錫菁英教你有用的努力》中,
作者從思考、行動一直到團隊,
共提到75種無用的努力。
首先,作者對於「有用的努力」有七項重點,
整理如下:
1.要有明確目標
2.要有明確的時程意識
3.要具備高生產力
4.能夠帶來成果
5.要能帶來成長
6.要能帶來充實感
7.要能取得成功模式
點圖片看大圖↓
濃縮成以下三點:
1.以最少時間精力創造出最大的成果
2.思考為了什麼而努力(長期)
3.學習別人與自己的經驗,領會更多的成功模式
無用的努力>客服不必要的障礙、走進死路>
白費力氣
以下摘錄9項個人覺得受用的論點,請善用Ctrl+F搜尋:
01.無用的努力=有產出就滿足(P76)
02.無用的努力=從頭到尾都靠自己完成(P79)
03.無用的努力=坐在書桌前絞盡腦汁(P161)
04.無用的努力=盡力讓提案順利通過(P272)
05.無用的努力=總之做到完(P35)
06.無用的努力=隱瞞思考過程(P158)
07.無用的努力=試圖讓每件事情都順利進行
08.無用的努力=只待在公司裡處理文書
09.無用的努力=總是以同樣步調埋頭苦幹
/
01.無用的努力=有產出就滿足(P76)
產出=生產出來的東西
把成果當成目標>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
換句話說,產出跟成果不同,
以蘋果樹而言,產出是蘋果,而成果是收入,
我們不是為了蘋果而種樹,而是為了收入。
/
02.無用的努力=從頭到尾都靠自己完成(P79)
負起責任不等於自己一肩扛起>活用他人的資源
時間管理常常提出"委任他人"的論點,
不喜歡麻煩別人,
即使事情滿山滿海,還是自己來。
作者提供另一種對於負責的定義,
使我發現借用別人的幫助,也是負起責任。
03.無用的努力=坐在書桌前絞盡腦汁(P161)
具體的想法得靠雙腳創造
解決方法往往落入一般論:
例如:改變生活習慣
>3點建議
1.有自己不擅長提出具體想法的自覺
2.仔細分配每個思考過程所需時間
3.從外部收集點子
看看外面的世界,體驗各種事情,
毫不相關的事情可能與課題連結,創造點子。
04.無用的努力=盡力讓提案順利通過(P272)
爭執>不同角度、發現缺失
一開始對於這個論點感到震驚,
什麼?大家一團和氣地討論不是很好嗎,
後來發現,爭執能夠引起大家從多個角度思考,
突破思考盲點,創造更大價值。
05.無用的努力=總之做到完(P35)
工作做不完也要準時下班
搭配無用的努力=
連細節都要做到100分>把加班當作機會損失
一天只有24小時,把所有時間投注在一件事情上,
錯失在其他事情的機會。
可以與第三點結合來看,一味埋頭苦幹,
不一定能帶來成果。
以一般上班族而言,
準時下班將工作時間固定為8個小時。
目前只在工作沒那麼多時準時下班,
如果有重要計畫要趕,我還是會加一個小時,
把工作告一個段落(不是完全做完)。
如果很努力還是沒辦法做完呢?
目前有兩種想法:
1.評估目標是不是超出我的能力,
如果是,就調降目標期待值。
2.如果目標遠低於能力值,代表我沒拿出水準。
06.無用的努力=隱瞞思考過程(P158)
作者對於不願公開思考過程的情形,
提出三個理由:
1.對假設投入感情
2.重新來過很麻煩
3.總是一人獨自埋頭苦思
當別人問我們:你那個工作進行得如何,
我們可能淡淡帶過,例如:哦,我有在做啊。
沒提到遇上的困難和目前的想法,
例如:我想不透為什麼這個會這樣?
別人想幫也無法幫你。
思考已經碰壁時,接受新的內容,
將提高找到破口的可能性。
開放的態度,結合P171:
無用的努力=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他人的意見。
當我們從他人聽到自己未曾聽過的想法時,
若任意套用自己的解釋,
就會使原本的想法扭曲和限縮。
>不需要勉強把想法塞進自己的理解範圍內,
只要原原本本地接收即可
對此我覺得有一點矛盾:
世界上極少有不用自己角度看待事情的人,
而原原本本地接收,也有可能有所誤解。
該如何執行,是目前我思考的方向。
07.無用的努力=試圖讓每件事情都順利進行
你的工作是否有重點
只注重效率與安定性>
無法提升產出品質(尤其是重要的事情)
能效率化的部分就徹底效率化
必須著重的部分,保留時間慢慢琢磨。
08.無用的努力=只待在公司裡處理文書
一有時間就外出
你死賴在公司的時間,
是你犧牲觀察這個社會的時間換來的。
作者提出兩點:
1.心理上的抗拒感:太常外出=偷懶
2.待在自己的地盤比較輕鬆
觀察現場>製造工廠(製造現場)、
競爭店鋪(現場)、
市場(使用現場)
目前做法:腦袋一片空白,就到現場走走,發掘問題。
09.無用的努力=總是以同樣步調埋頭苦幹
每周一次,中斷工作的節奏
例如:現在的工作進度如何?
照這樣的節奏進行下去,
什麼時候能夠獲得成果?
在適合的時間,停下來思考,
花費10-15分鐘即可
例如:每周日晚上、每周一早上、每周五晚上等
目前訂在每週日晚上。
其他讀書心得
小說讀書心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