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盲點,就像矇眼打靶。
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在哪裡,
除非‧‧‧‧‧‧。
//
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吃水果,
而且沒個人冰箱和刀子,根本不想買。
直到某天晚上,不舒服到想請假,
明白健康的重要,想從飲食改善。
(詳情見《健康,是生活的基本條件。》)
香蕉,只要剝皮就能吃,也不用冰,
成為首選。矛盾的是:
曾經很愛吃,結果家人買一大堆,
讓我吃到膩,甚至看到香蕉就反胃。
從那之後,潛意識將它列為拒絕往來戶。
(明白家人是貼心,但看到香蕉吃不完,
放到爛掉,感到很母湯。)
/
現在情況不同,能自己選擇需要的量。
沒有過多而浪費的問題,破除第一個盲點。
對啊!之前怎麼沒想到呢?
深入思考,求學時代為了省錢,
加上不注重健康,常嗑麵包和餅乾。
水果只可遠觀,而不可褻玩焉。
自己賺錢有收入,相較之前,
費用變得平易近人。
再怎麼省,也無法彌補健康的損失,
破除第二個盲點。
(更別提失心瘋玩夾娃娃機,
花的錢可以買一大袋蘋果)
/
除了晚上在家裡,現在我都會吃水果,
如果像芭樂須要冰,那麼就當天解決。
已經持續兩個禮拜,覺得不可思議。
原本不想做的事,突然發現沒那麼可怕。
歸納上述擴大舒適圈的過程,
發現有趣的現象:
舊想法→新想法:
發現並意識到盲點
新想法→新行動:
所付出的努力<希望的結果
→可承擔之風險
(上述兩項條件,不包含
被"踹出"舒適圈)
對跨出舒適圈的想法,詳
/
聽起來跨出第一步不難,
問題是:找盲點,就像矇眼打靶。
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在哪裡,
除非我們掌握它的位置、
有人願意點醒,或者
扯下具有保護色的面罩。
若你問之前的我,討厭吃水果的原因,
可能給出沒靈魂的回答,例如:
「就麻煩啊!」
多虧那天身體不舒服,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,
而找出盲點的位置。
/
即使再怎麼努力挖掘,還是有看不見的盲點。
就像我們嘴上有東西,除非照鏡子,
不然很難發現。
當我們發現走入死胡同,沒發現真正的原因,
只覺得眼前有道牆,但不知如何突破,甚至不願嘗試。
這時旁人的意見很重要,提醒我們可改進的地方。
/
最後一種情況,個人認為最難解決,
就是: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。
別人言語中,回饋目前行動的結果。
讓我們發現有盲點存在,
但不想承認自己有問題。
大腦為了保護我們,會撒一些甜蜜的謊,
也就是找藉口,例如:「都是法規和
企業規章太囉嗦,文件表單太多!
怎麼做得完啊?80幾項欸!
哪有時間到現場巡查啊?
主管的要求太過頭啦!」
/
這些都是該做的事,如果要改,
還得依規定寫反應單給上級單位,
幹嘛沒事找事?
算了,寧願先求有再求好。
導致紙上作業,心裡感到不踏實及不齒。
還是努力說服自己,是工作量負荷不了,
才會出此下策。
/
仔細觀察同事,明明他工作量那麼大,
為什麼他都能交出進度,而我做得這麼慢?
看來不是文件的問題,而是自己能力不足。
因為聽起來很遜,所以不想承認這一點。
即使別人說要提升效率,還是當成耳邊風。
只為了保護最後的尊嚴,忽略改進的機會。
意識到自己的真心,才終於卸下保護色的面罩。
創作者:leopoldboettcher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