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,
但是必須在前瞻中展開。(*)
/
以下是一名職場菜鳥,
回顧被踹出舒適圈的過程:
打工時期,碰上女性長輩,
明白嘴巴要甜,"千萬不能 叫阿姨"。
要叫小姐或職稱,營造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否則等著被白眼加悄悄話攻擊。
/
進入職場,繳交的"工作心得 不是"心得",
而是提出問題點與解決方案。
學校與職場的環境和領域,相差甚遠。
發現"學非所用",理論跟實際嚴重不符。
求學時期獨來獨往,將事情往自己身上攬。
諷刺的是:身為拖延重症者,
常追求"曇花一現的動力"。
說好的"「跨出舒適圈?」"
結果是"「理都懂,然並卵。」"
屋漏偏逢連夜雨,
"腦細胞,離家出走。"
主管排山倒海的交辦事項,
金魚腦無法應對。
/
「不懂要問。」前輩不斷鼓勵請益,
明白自己非萬能的那刻起,
逐漸跨出團隊合作的第一步。
進入"社會大學",發現:
難的不是工作本身,
而是拿捏人與人之間的分寸。
我只是一名菜鳥,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?
當進度掌握在別人手裡,
常不好意思"跟催與追蹤",
感嘆"計畫趕不上變化"。
/
有趣的是:分工太細,
導致事情出現灰色地帶。
明明只是買瓶罐子,只想扮演傳聲筒,
卻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,
差點演變成三方僵持的場面。
"面對錯誤的自我反省",感到自責難耐,
最可怕的不是錯誤,而是被錯誤打敗的自己。
一個問題的發生,不是只有一個人造成,
"踢皮球 總要有人接"。
/
接下來迎接另一個考驗,
不斷口頭詢問,得不到回應。
進階到電子郵件和企業信箱,
再來向上請求協助。
往返許多次,不一定得到想要的結果,
感覺像是越級打怪,越打心越累。
有時陷入不想面對的情景,
不想跟人說話,只想靜靜地觀察。
/
反倒出現"臭臉人的困擾",
當臉上沒有表情,只是不想浪費力氣,
維持表面的笑容。
有人誤會是不是發生什麼事。
甚至分享他的心路歷程,希望能鼓勵自己。
「這些沒什麼,我們以前更辛苦,
都走過來了,你為什麼不行?」
知道他們想讓我感受好一些,
這些話語化為尖銳的刃,不斷刺穿耳膜,
真是"幫倒忙的安慰","敬謝不敏"!
/
工作上不順利,加上創作碰上瓶頸,
讓原本喜歡的事情,變成新的痛苦來源,
進入第二段低潮期。
有時玻璃心碎,不小心暴露情緒。
感受到眼眶濕潤,戴上口罩完美偽裝,
接著瀟灑地說:
"「沒事,只是眼睛流汗罷了。」"
為一點小事難過,真是脆弱。
"玻璃心?堅強?"
冷笑一聲,躲入洗手間洩洪。
害怕別人知道哭了,被認為是膽小鬼。
等到情緒釋放後,理性上場。
了解自己的底線,並明白:
堅強,在痛苦中不斷蛻變,
從碎片誕生出更好的自己。
/
"興趣?嗜好?"不斷思考兩者關係,
才發現嗜好的樂趣在於:
不斷突破自己,感受成長之喜悅。
雖然有時寫很爛,甚至考慮斷尾,
但是感受自己的進步,
就是最大的收獲。
"後退一步看生活",
環境及個人有交互作用。
若沒適時辨別和思考,將可能照單全收。
接收資訊前,需思考其用意。
/
主管的反差萌是工作中的小樂趣,
"溝通是進行式",也是一輩子的課題。
為了保護玻璃心,大腦常對我們說謊,
記得"別人是我的照妖鏡"。
透過別人,找出自己盲點,持續改進,
是成長的第二種方法。
理想跟現實一定有差距,得意識當下的狀態。
提出問題,並對自己誠實。
「對啦!"我就爛!"」對自己比個讚,
勇敢接受自己的不足,持續向前走。
無論選擇歡樂或喜悅的道路,
都由我們決定,並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/
既然有回顧,便來寫展望,
預定於2021/11/21前完成:
1.工作:擁有獨立作戰與跨領域溝通能力,
例如:掌握ISO9001相關程序書,共2X本。
2.生活:嘗試投資!(複利比利率驚人)
例如:操作股票(可從零股開始)及基金
至少一次。
3.創作:完成2020年度華文大賞作品
(2020/8/31前 八萬字)
同時回覆"給三年後的我":
1.現在的你,還在寫文章嗎?
2.不要為了生活,遺忘了夢想。
3.接棒給六年後的自己
#當句子中出現"",
為之前心得文的標題。
*「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,
但是必須在前瞻中展開。」
是小說《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》中,
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說的一句話,
相關讀書心得已收錄部落格中。
創作者:geralt
R0 2020/6/14
R1 2022/5/11 增加回覆連結